楊宗翰牙醫: 6月 2025 WFU

網站頁籤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洗牙時間的迷思

發現網路上有許多針對洗牙時間或流程的抱怨,在這裡稍微整理一下。
1.洗牙時間太短
2.洗牙沒洗乾淨
3.不幫忙拋光茶垢/咖啡垢/煙垢/檳榔垢😅
4.洗的很用力,不舒服、流很多血
5.就只洗牙,醫師沒說什麼洗完就走
大概是這五項,如果有更多會更新補上

台灣的洗牙,基本上就是超音波洗牙,主要是清除牙齦上結石,與國外的深洗不同,國外洗牙師的基本潔牙(cleaning),大多是使用手動器械刮除牙齦上與淺層牙菌斑/牙結石,我個人覺得比超音波洗乾淨且比較不酸(看技術?)搭配與醫師的例行性檢查基本上一個病人排一小時是有可能,而且通常會有拋光,基本上1~5的抱怨很難發生。但這是由洗牙師(非醫師)來進行,而且收費也高於台灣(搭配檢查大約在100~150美金,保險公司付大部分或是全部)
接下來針對1~5項抱怨說明

1.洗牙時間太短:時間長短是個感受問題,在有洗乾淨的前提下,如果是有定期半年洗牙的朋友,基本上時間真的花不了多少,好幾年沒洗牙的病人,通常被壓著洗太久,就會產生(4)這項抱怨,只能說,這把尺不好抓啊….。如果真有牙周病有更深層清潔的朋友,在洗牙結束後也可以要求評估牙周統合照護的可能性,只靠洗牙理論上很難治癒牙周病。

2.洗牙沒有洗乾淨:洗牙後(1-2天內)如果有肉眼可見的牙齦上牙結石殘留,的確是牙醫師的錯,尤其是洗牙時間太短,但是臨床上還是有一些狀況讓這類狀況發生:1.牙齦發炎太嚴重或牙齒太敏感造成洗牙時病人反應太大,無法完整的好好的洗完 2.病人口呼吸習慣無法在洗牙時改為鼻呼吸,頻頻嗆水或要求漱口。還有就是有時候因牙齦紅腫發炎,洗完幾天後牙齦會恢復正常(稍微萎縮)露出牙齦下的牙結石(這種通常是黑色的)。

3. 不幫忙拋光茶垢/咖啡垢/煙垢/檳榔垢:這種垢嚴格來說不算是牙結石,如果是比較嚴重的大部分的牙醫都會建議噴砂去垢,比較輕微的,影響美觀的前牙部位,通常我都會協助清潔,但是否幫忙拋光,真的不在健保給付範圍。

4. 洗的很用力,不舒服、流很多血:這就是一個矛盾,有的人覺得這醫生很棒,洗牙不會痛,但同時有人覺得,這醫師洗的很隨便…。舒服跟療效是很難兩全…。有的醫師會特別把洗牙機強度調低,洗起來沒什麼感覺,水調少一點,感覺不會有壓力,但是有沒有洗乾淨,就很難說,臨床上遇到很多病人被洗了一輩子的牙,最後被判定有牙周病需要全口重建,治療本來就有伴隨不舒服的可能,有診所會說:無痛預防針?無痛復健推拿?

5. 就只洗牙,醫師沒說什麼洗完就走:在約診時最好先說想要做什麼,例如:洗牙加檢查,洗牙加評估是否需拔智齒,或是說明有什麼症狀,例如、刷牙時敏感,容易流血,想檢查蛀牙,如果沒說,看診前助理詢問是否有什麼問題,那醫師洗完後檢查沒發現什麼大問題吧,基本上就不會多說什麼。

洗牙是口腔保健的入門,試著至少一年洗一次牙,也試著找到一個適合自己洗牙需求的牙醫吧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牙科顯微鏡-是噱頭還是未來的趨勢

在波士頓大學附設醫院為期兩年的植牙專科訓練時,同一樓的住院醫師中的天之驕子(根管治療)總是身穿綠色刷手服,使用著顯微鏡看診,(20年後)目前在美國的根管專科醫師已近100%使用顯微鏡做根管治療,顯微鏡對根管治療開始的尋找根管開口(並非每個患者都需要)與根尖手術,或是移除根管中的斷裂器械很有幫助。所以,在一些特殊難度的根管案例中,使用顯微鏡是有需要的
將顯微鏡使用在幾乎所有牙科治療的先驅,大概是牙科市場捲到喪心病狂的日本,病人不多,乾脆每種治療都加上個顯微,能多收一點自費是一點,畢竟顯微鏡是長期投資,只需簡單的保養,使用個十幾二十年是沒問題的,唯一的耗材大概是led 燈,所以診所投資顯微鏡是一個很不錯的投資,重點在於醫生要會使用,還有助理需要幾本的訓練,近期很幸運的能夠參加來至日本宇土武典在台灣開的顯微鏡課程,分享他使用顯微鏡的歷程與經驗,還有隔天八個小時密集的顯微鏡使用訓練(因為本身偶爾有使用顯微鏡,助教們有點疑惑我為何來上課),不過我還是認為顯微鏡的使用牙科只是部份而非全部,使用loupe(牙科用放大鏡2.5~3倍)即適用於大部分的牙科治療。接下來分批分析是趨勢還是噱頭。

1.根管治療:之前已經提過,根管治療使用牙科顯微鏡在世界上已經是趨勢,尤其是困難的案例,但在所有案例都使用顯微鏡就是一種噱頭!

2.一般洗牙/牙結石刮除:沒有必要而且大概也沒有診所敢收開鏡費用

3.牙周手術:使用顯微鏡輔助手術,看牙結石是否清除乾淨與美觀區輔助7-0線縫合還沒成為趨勢,但的確是可以提高手術結果,還沒成為趨勢,雖然偶爾會做一些微創顯微手術,但某方面來說是噱頭,因為使用牙科放大鏡就能達到不錯且類似的效果。

4,雷射輔助非手術顯微治療:這是一個新興的治療趨勢,我會添購顯微鏡主要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顯微鏡輔助下清潔牙根上結石,避免牙周手術,在某些狀況下的確有幫助,這是一種除了手術治療外的一種趨勢,就像內視鏡手術一樣。

5.顯微補牙:補牙的學問遠大於一般民眾的想像,能清楚的在組織學上確認牙釉質與牙本質狀況的確對補牙是有幫助的,但使用顯微鏡在健保補助下實在是不符合診所營運,但理論上有健保簽約的診所不能在同一項目收取自費服務,頂多能收取開鏡費用,而且橡皮帳好像使用一樣重要,個人認為在橡皮帳搭配放大鏡比較適用於健保補牙,在有需要做活髓治療(我不做這種成功率無法確定的治療)再使用顯微鏡。對我來說,顯微補牙是噱頭而非趨勢。

6.顯微備牙(修磨假牙):對一般備牙方式的醫生,想要修磨出完美的假牙邊緣,顯微鏡的確有幫助,但對於使用無邊備牙的我來說,使用放大鏡即可,對病人與臨床上來說,追求完美邊緣其實並沒有牙醫想像的那麼重要,以前老醫師與密醫肉眼所修的假牙,製作精良一點的用個十幾二十年的也是常常看到,對我來說,使用顯微鏡備牙是噱頭而非趨勢。

7.植牙手術或是拔牙使用顯微鏡:不是趨勢,連這種噱頭都還沒產生!

8.顯微診斷與紀錄:使用顯微鏡輔助某些診斷並拍照與錄影下來教育病人,在牙冠有裂痕,假牙邊有蛀牙,牙根化膿結石的確是有幫助,這是一個好的趨勢,不是噱頭!

總之,在小範圍非手術精細牙科治療,使用顯微鏡的確是有幫助,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新進牙醫搭配顯微鏡提升治療結果,而非巧立名目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