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翰牙醫: 植牙 WFU

網站頁籤

顯示具有 植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植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8月13日 星期二

解析all-on-4 一日植牙亂象

網路上充斥著一堆一日全口重建的廣告,一日全口重建大致上就是所謂的All-on-4,all-on-6,大抵上就是植入四到六隻植體,再把類似全口假牙的膺復體鎖在這些植體上。




為什麼這種治療會這麼受歡迎?要想知道答案,我們先從all on 4 的優點開始討論,再說明all on 4 缺點。

All-on-4優點

對病人來說:
1.快:因為大多不需補骨,而且當天拔牙可以同時植入,不用等拔牙後的恢復期(2-3個月)也不用等補骨後骨成熟期(3-6個月),植牙後的骨整合期(3-4個月),試想網路上買東西馬上拿到,或是等三個月的預購,誰能抵抗想買的東西有現貨呢?

2.更快:當天有牙,不用忍受無牙期的不方便,也不用妥協使用幾個月的活動假牙,當天就有可以正常飲食的固定假牙,很少病人能抵抗當天有牙的這種誘因。

3.超快:搭配舒眠麻醉,等於睡一覺就完成了,對病人來說手術時間與製作臨時假牙幾乎是一瞬間(睡了💤3-4小時),完全消除手術疼痛焦慮與時間,這是all-on-4治療的精髓!!

這種快連醫師都很難抵抗….

對醫師來說:
1.收錢快:一個時段(3-6個小時)就能完成治療流程的八成,也能跟病人收大部分的費用。

2.治療計畫簡單:就是拔牙跟植牙,省去補骨補肉手術,如果搭配數位導航或是手術導板,手術流程真的簡單。all-on-4易學難精,如果只求能將假牙裝上,技術門檻並不高。

像這種對醫生 病人都是優點多多治療方式,唯一考量的,大概也只有費用了….。

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來談談all-on-4缺點


對病人來說:
1.移除本來可以保留的牙齒:牙齒可以經由根管治療與牙周治療保留,只不過2-3顆臼齒的根管治療時間就可能接近all-on-4的時間,牙周治療既痛苦又花時間,在這種反差之下,拔牙植牙似乎比較省事,不過,保留牙齒有其他層面的意義,牙齒牙周的感覺神經與大腦內的相關神經本體在牙齒拔除之後就會萎縮,而且牙齒的存在能夠維持齒槽骨,當然植體也能部分維持齒槽骨,但是無法跟自己的牙齒相比,何況…只有植入4-6隻,其他沒有植牙的部位呢?

2.移除過多齒槽骨:正確的all-on-4,必須將齒槽骨磨平,磨低,磨平是為了避免補骨,磨低是給予臨時假牙膺復牙齒跟部足夠厚度(以免在做真正的假牙前斷裂,一但假牙斷裂很容易跟隨著植體失敗),基本上這種治療是一種單程票,病人就只能使用假牙來膺復牙齒與部分牙肉牙脊。

3.美觀與清潔:紅色牙肉部分其實還是稍嫌不美觀,而且植體位置偏內偏斜,比較難以清潔。



對醫生來說:
1.植體一但發生問題,修復會比較麻煩,而且如果有一天需要移除植體,創傷會比較大

2.假牙膺復體如果是使用塑鋼牙雨壓克力基底,長期使用耗損維修率很高,如果是製作整個氧化鋯膺復體,對醫師與技工所的要求很高。

最後,我們來討論適應症(適合做all-on-4)的病人
先說

標準的all-on-4適應症

1.50-60歲以上的病人上顎/下顎,單額缺牙過多(剩下六隻以內)或是經判定能留下的牙齒在六顆以下

2.上顎鼻竇不想補骨(鼻竇增高術),下顎後牙區植體有可能打到神經

3.對美觀要求不高,想要快速回復咀嚼功能。


特殊的適應症
1.牙齒蛀牙狀況嚴重,在考量拔除無法保留的牙齒以後,幾乎所有剩下的牙齒需要根管治療。考量之後即使製作假牙還是有可能再蛀牙(植體沒有蛀牙問題),可以考慮all-on-4或是類似all-on-4的FP1







2.30-40歲,嚴重牙周病,在牙周病破壞更多齒槽骨前,盡快拔牙(也能改變口內環境)進行全口重建。

2024年5月26日 星期日

提升立即負重(immediate load)的方式


上顎是三年前植入的傳統式all-on-6,當初植入後能立即的底氣在於最初始all on 4理念的傾斜植體,15mm以上植體,並將上卡在前顎區與鼻竇腔與犬齒區最硬的骨質部位,後面兩個正常植體是順便鼻竇增高,但並未立即負重,原則上是做為備胎(避免有任何一顆all on4 失敗),在使用了快三年後,病人決定下顎也換成all on 6!

剛好以色列廠商給予了一些他們新型態的植體試用,這款植體的特色在於容易獲得穩定度(不需要植特別長的植體),而且在即拔即種的情況下也可獲得絕佳穩定度,10-13mm植體,代表手術創傷較小,特殊植體型態,減少手術流程,搭配口內焊接(將植體連一起增加穩定度),有可能改變即刻負重的流程!

二十年前在波士頓大學附設醫院進修時,現拔現種還是屬於比較risky(有風險)的術式,想執行還得跟教授們討論老半天,立即負重更是風險中的風險,算是只有理論,但還不敢執行的!畢竟學校也不想因為醫糾賠錢,更別說現拔現種後立即膺復,保證會在meeting時被綁在恥辱柱上公審!




但科技在進步,觀念在進步,我們也要跟著進步!提供更方便,更優質的治療,是醫界進步的最大動力!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逆向思維:削骨植牙

植牙補骨是大家所能認知的
但是 削骨植牙似乎就有違大家的認知
其實 還真的有需要削骨的時候
削骨主要是用於增加距離空間,有時也有用於消除尖細骨脊,露出底部比較寬的骨脊,就有如將三角形銷去尖端變成梯形。

病人缺牙一陣子後 對咬牙會往下生長 造成空間不足,這時,應對方法有三:

1.以骨釘拉橡皮筋將牙齒壓回原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會比較花時間,而且結果比較難預測(尤其是兩顆大臼齒同時)

2.對咬牙磨短做牙套,視狀況看是否需要根管治療

3.先將骨脊修低後再植牙,搭配稍許對咬牙牙釉質修磨,缺點是咬合關係比較不佳,植牙假牙外型可能需要一點調整。

本例病人因年紀較大與不想根管治療的考量下
決定方案3,可以從電腦斷層掃描看出術前與術後所創造的空間,搭配對咬牙稍許修磨與螺絲固位假牙,應該能避免高齡矯正與抽神經傷牙齒的狀況。不過具體上還是要看上顎牙往下長的程度,臨床上比較嚴重的狀況下有可能要治療方式1.2.3混用或甚至是拔除上顎牙後,上下一起植牙。建議如果有缺牙還是及早處理為佳。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植牙不想補牙肉】,又能造成類似效果

前一篇談到植牙後補皮補肉,大部分的民眾都有點抗拒,如果可以,誰想多挨一刀?有沒有不用補牙肉的替代方案?
這時除了絞盡腦汁想一些新方法,也可以從古代術式找一些靈感,能讓有需求的民眾不需要補牙肉,當然是醫病雙贏。
———————————-

師古而不泥古,一些早期使用的術式,有時候可以給我們新的啟發,已經有百年歷史的Kazanjian Vestibuloplasty 被modified 老藥新用應用於改善植體周圍軟組織,可以減少顎側上皮移植所造成病人的痛苦,雖然沒有像上皮移植所得到的角化牙齦這麼耐磨抗發炎,modified Kazanjian Vestibuloplasty 所形成的非游離口腔黏膜還是優於口腔黏膜,病人可以正常刷牙,也大幅度減少牙肉鬆動發炎。
本案例病人在接受一般治療時有發現習慣使用相當大的力量刷牙,且植牙區角化牙齦略為不足,於是植牙時順便加做kazanjian technique,可以看到恢復後有一條疤痕線(第一張圖),上完麻藥後可以更明顯感覺游離與非游離牙齦的不同(圖二),最後是放上癒合帽(圖三)更能感覺兩者不同。
各種術式都有不同優缺點,如能善用,必能更佳造福病人。

不過這種術式臨床上有限制,只能用在植體植入時,而且不能同時補骨,手術後的不舒服感會比一般簡單植牙後高一點,而且對醫師來說,需要的手術技巧比更要高,需要醫師事先跟病人討論。



modified Kazanjian Vestibuloplasty for dentalimplant

modified Kazanjian Vestibuloplasty for dentalimplant
參考資料: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植牙補肉】植牙除了補骨,還需要補肉!?談植牙周圍軟組織的重要性

情境1
患者:我上一個醫師說我需要補骨
我:其實不只需要補骨,還需要補肉
患者:!!
情境2
患者:我上一個醫師說我需要補骨,補肉,怎麼這麼麻煩😡
我:的確有需要,讓我跟你說補肉的重要性
情境3
患者:醫生,我骨頭狀況適合植牙嗎?需要補骨嗎
我:不用補骨
患者:😀
我:但是建議補肉
患者:😱
我:給我幾分鐘讓我我跟你說補肉的重要性
—————————————————————-

植牙之所以有一個’植’字,跟種植一顆樹一樣,一開始,你只關心是否種到土壤內能否發芽,接下來會關心是否能生長茁壯,最後要關注是否能長期維護。
植牙也一樣,很多醫師一開始只關心是否能成功(骨頭夠不夠,需要補骨嗎),之後會開始關注是否能完成假牙(植牙位置角度深度是否正確,治療計劃是否合理),經驗豐富的醫師最後會著重於美觀(園藝盆栽欣賞)或是維護(植物病蟲害處理)。
植牙補肉大致上就是偏最後一步,不是為了日後美觀,就是為了日後維護方便,其中蘊含的學問不少於補骨或是假牙製作,所以說,植牙易學難精,應該說牙科很多方面的領域都是如此,越專研越發現自己的不足。
補肉是為了美觀這點應該比較容易了解,牙齒美觀與否除了牙齒顏色型態與排列,牙肉型態也佔了一部分,最簡單了解的就是牙齦萎縮,當牙肉萎縮後將自體牙肉補上,或是預設可能會萎縮先補。
牙齦萎縮露出植體基座
補肉後覆蓋裸露基座
(補結締組織,就是俗稱的補肉)



另一種是為了減少日後維護困擾,當植體周圍牙肉都是可動黏膜而不是1-2mm角化牙齦與不可動黏膜,植體周圍牙肉因其容易牽扯移動,造成植體周圍 相當容易累積牙菌斑與食物殘渣,加上黏膜在以牙刷清潔時比較不舒服,幾年後容易產生植體牙周炎,導致失去植體或是另人困擾的長期發炎
植牙周圍補皮
(補角化牙齦,就是俗稱的補皮)



取皮處
(取皮處3-5天就能恢復)


一般民眾最擔心的是,補皮補肉的皮與肉是從哪邊來,以目前的趨勢來說,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取自己的皮與肉,這時就會嚇退很多病人,其實以目前的術式來說,取皮取肉其實疼痛與不便都還好,大約只有3天輕微的不適,搭配一些注意事項與服用適度的止痛藥,其實,想像比實際可怕與不適,建議該處理還是需要處理,況且,為了提供更好的手術結果,我通常不會另外跟病人收費,畢竟,材料是病人自己出😉。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解析下顎一日全口重建all-on-4

Hot Garbage!? What do you mean?
十幾年前在醫院受訓時與好友討論案例,好友說到他之前在明尼蘇達大學附設醫院的經驗,使用幾年後的hybrid denture(all-on-4假牙的前身)(植體支撐固定式活動假牙),病人在回診時口吐芬芳,聞起來很像垃圾悶熱發酵的味道🫢。試想將活動假牙24小時不間斷的泡在口內,幾年內吸收日月精華….,唯一有機會清潔消毒只有回診時醫師將起固位螺絲鬆開後取出清潔,有些龜毛的活動假牙配戴者一個禮拜不泡個兩三次假牙清潔錠都不行了,一年拿出一次清潔…..。
好友接著說:hybrid denture這種設計太古老了,而且很要求製作精密度,費時費功又花錢,而且病人很需要長時間維護,我建議你這個案例治療計畫改成overdenture(植體支撐活動假牙)

————-同一條時間線上—————
在隔著大西洋的葡萄牙,Dr.Malo已經將hybrid denture改良成Malo all-on-4protocol :使用傾斜植體概念並在手術後同時完成假牙!也就是一日全口重建
—————————————————
即使是牙科材料有所進步與牙科CAD/CAM的應用,all-on-4或傾斜植體概念在傳統植牙膺復訓練機構看來,是被歸類為‘邪道’,但對臨床醫師來說,是多一種治療選擇,我會將其與其它治療計畫一起提供病人選擇,並詳細解說其優缺點(是有缺點的!)(缺點絕對不是在價錢!)(換句話說,優點也不是在於價錢!)





下顎使用傾斜植體的原則與上顎類似(參考上一篇),主要都是想避開解剖限制,上顎是鼻竇(不想花時間做鼻竇增高手術),下顎則是想避開下齒槽神經(下齒槽神經繞道手術高風險,垂直補骨則不確定性高,之所以說下顎比上顎有意義就在於此),並且又想要能手術後馬上裝假牙,傾斜避開,並利用幾何學上優勢植入13~15mm以上植體。只是傾斜植體與其膺復裝置在這樣的傾斜度有其力學上的弱勢,也就是說長期使用上會有可能有一些小狀況,常常需要處理,如果能把植體在安全範圍內靠神經越近,傾斜度又不要過大,能減少問題,但是風險就提升,如果能像本案例能在後牙區同時打入短植體,先以安全範圍內all-on-4 protocol 立即膺復與受力,三個月後再將左右兩側短植體單獨膺復,作為一個stopper,想必能減輕不少傾斜植體所受的不當力量,提高使用壽命與減少維護需求。










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解析上顎all-on-4

All-on-4,All-on-6一日全口重建目前是台灣植牙界的顯學。
‘打掉重練’似乎是這個術式的核心思想。
其實,all on 4 這個術式的最原始的概念,在上顎,是想要避免複雜且花時間的鼻竇補骨手術,一開始時,並不一定會當場把假牙做好,而是等三個月後再製作假牙。後來隨著立即負載的案例越來越多,發現成功率很高的時候,才成為今日植入後馬上製作臨時假牙的一日全口重建。
臨床上,上顎後牙區因鼻竇擴張導致需要先補骨再植牙的狀況下,有時整個流程需要到九個月以上,很多病人不願意等到這麼久。所以將兩側植體斜打,避開鼻竇,並盡量往後傾斜,利用三角函數上的定律(圖一)植入較長植體13~16mm,以長度提高穩定度,搭配前方兩支植體,完成不需鼻竇補骨又能重建後牙區還能當天有假牙的一日全口重建。



不過,這個術式如果不是用在適應症,就有點被濫用的嫌疑,原則上這個術式不建議用在可以正常傳統植牙的案例,除非病人在充分了解傳統植牙與All-on-4各自的優缺點。簡單來說,all on 4在手術上簡單,在膺復上邏輯就稍有不同於傳統假牙,在日後維護上則較為複雜,能使用傳統植牙的狀況下,建議優先使用傳統植牙重建。為了使用all-on-4來做全口重建可能會犧牲本來可以留下的牙齒,雖然膺復學上有策略性拔牙這個說法,但也需要評估並與病人討論

小孩子才做選擇,身為大人,我全要!
臨床上有可能可以又要鼻竇區補骨,又要能一日重建呢?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本案例因牙周病導致缺牙,且剩下的牙齒也不堪咬合負荷與牙周病摧殘,病人想要拔完牙後能立即有固定假牙,又不想承擔all-on-4,non-on-3的風險,於是先以all-on-4搭配臨時假牙滿足病人需求,再同時鼻竇補骨手術,之後等鼻竇補骨區植體可以使用後再相連,提供更好的咬合力分配。








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談自體骨塊移植




很多年前在波士頓大學與教授討論案例時,教授告訴我說,這個案例適合做block graft(自體骨塊移植),當時雖然問說難道不能用骨粉加再生膜嗎,但在教授一臉神秘的說:你做完整個流程就知道了😉,於是捨棄原本治療計畫,改為自體骨塊移植,幾個月後打開,發現骨生長真的優於使用人工骨粉與再生膜,再與教授分享心得後,教授說:這個case讓你進入Real Bone Builder 的入門,在學校時利用機會多做幾個😁(但是我心裡想著:台灣人很難接受這種啊😰)(美國人真的很能接受這種),於是開始點了與其它住院醫師不同的天賦樹(這個時段魔獸世界剛好在美國上市),先是點了最經典的chin graft(下巴位置自體骨),再點了ramus graft(智齒區自體骨),最後又點了J graft(取骨超過下巴下緣,看起來像J),最後還送兩個病人去口腔外科部門做Hip Graft!

自體骨所擁有的優點遠超過什麼牛骨,豬骨,人骨骨粉,合成骨粉不在考慮範圍,簡單來說人工骨粉像是人造珊瑚礁,放到海裡會不會吸引到生物(造骨細胞)定居還不是一定,自體骨移植就像是挖了一個活的珊瑚礁生態鍊到另一個地方,很快就能自成循環,而且,自體骨移植大約只要等3個月,但是骨粉加再生膜普遍要等46個月,骨粉有排斥發炎的可能,自體骨排斥可能性低,自體骨整合後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骨粉加再生膜需要漫長的時間置換成自體骨,而且還是有一大部分殘留體內。臨床上少量補骨可使用骨粉混入一些自體骨屑,再以再生膜包覆,而大量補骨則建議使用大量自體骨!

臨床上遇到這種因意外導致失去前牙所產生的‘絕壁’,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自體骨塊移,3-4個月後再植入人工牙根,本例在預定置入植體處放置自體骨塊,而骨塊與骨塊之間使用人工骨粉填空,三個月後可以看到骨塊與骨粉與身體的整合,雖然多了一個取骨區疼痛,但是,俗話說的好No pain,No gain(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大量骨缺損還是建議使用Real Bone。









最後附上診所YouTube 頻道與自體骨有關的內容,有興趣可以看看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簡易微創鼻竇增高術






現在是一個充滿微創的時代,很多手術方式都要冠上一個微創!事實上,只要是有一定基礎,常做牙科手術的牙醫師都會盡量將手術‘微創化’,因為微創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快,而手術的原則之一就是縮短手術時間,在不犧牲手術品質下微創能減少術後不適與感染,當然,牙醫師能多處理幾個病人,何樂而不為?
常常有病人在手術前問我需要多少時間:我總是回答:能快我不會慢

—————-回歸正題—————-

在上顎後牙區植牙,最常遇到的就是問題就是因上顎鼻竇擴張導致垂直高度不足,在我剛到美國波士頓大學受訓時(2004-2006),當時的標準是有7mm-10mm左右的牙骨,會以骨鑿(osteotome)加上骨粉敲上鼻竇,再同時植入10mm長的植體,這是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方法,缺點就是,患者常常被敲的頭昏眼花(理論上沒那麼嚴重,心理上居多),但是應該是有被敲擊的不適感,後來就慢慢演變出很多方法,重點都是在避免敲擊!目前有很多植牙特殊鑽頭設計到能巧妙的在不破壞鼻黏膜的狀況下移除牙骨,再用骨粉當成緩衝,以器械將骨粉逐漸壓入後,再植入人工牙根,以一個小手術區同時補骨並植牙。病人幾乎不會感到與一般植牙手術的差異😃,目前在所剩牙骨在5-6mm以下依舊是建議以側開窗方式處理,可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
分享一個案例影片
病人上顎第一第二小臼齒牙骨與鼻竇的距離在6-7mm之間,原本是預定側開窗鼻竇增高同時植入植體,但因病人手術後隨即要從台北開車到屏東釣魚(休閒),所以改為較微創的處理方式。





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只不過是黏個假牙,應該沒什麼關係吧?



楊醫師,幾個禮拜前植牙假牙吃麥芽糖不小心黏下來了,又臨時約不到你的時間,所以請其他醫師幫我先黏起來,應該沒關係吧?

當下感到不妙,將牙套拆除後,取下植牙基台,心想,果然跟想像的一樣,好在有提早發現,不然幾年後就要幫病人處理植體牙周炎的問題了!
黏著劑清除不乾淨,是植牙容易產生植體周圍炎的原因之一(有如真牙的牙周病),黏著劑就有如人造結石一般,提供細菌一個灘頭堡,往植體周圍骨進攻!根據研究,少量沒清除乾淨的黏著劑在沒有牙周病的病人不會造成問題,但對已經有牙周病的病人就會是一個致病因子!

清除基座周圍黏著劑後,重新以植牙用黏著劑黏回並小心清除殘劑。病人終於可以安心繼續使用她的植牙😃




大部分牙醫對待不是自己所植的牙,通常不會當一回事,也不會認真看待其所發生的問題,建議還是回原診所處理與定期維護。

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想走在鋼索上,就要有正確的裝備與處理狀況的能力

十幾年前剛回台灣的時候,有一天大學同學傳了一張環口片給我看(傳統的,用數位相機拍然後寄email給我),問說左上第二大臼齒如果要植牙該怎麼處理?因為x光片實在是不清楚,完全看不到鼻竇界線,看起來像是鼻竇很高的case,所以就說明一些植入植體應該注意的事項,不過,也有說如果鑽破鼻竇,而且骨脊僅有6mm以下,建議先縫合下次再做,紀錄高度,方便下次用骨鑿osteotome處理!後來,打電話關係術後,同學說骨脊僅有3mm左右,但另一位比較有在植牙的同學跟他說沒關係,先把植體卡緊轉入,等久一點即可……。
之後當這位同學抱怨植體失敗掉落時,我直言:沒有正確的術前診斷(電腦斷層),手術不如預期時沒有當機立斷先暫停手術,延到3個月後,硬著頭皮植入植體,等於是讓病人多浪費時間!移除植體後又要重新等恢復再補骨重來…。
同學回:可是病人已經付錢了,植體沒種進去,不是又要退錢?
我一時生氣下語快回答:撤退需要比進攻更大的勇氣,你有這麼需要這錢嗎?照我的方法先暫停手術縫合起來,想好該怎麼處理再繼續手術,比你現在浪費時間後還要退錢來的好吧!還有,如果你打定主意要別人輕鬆簡單的意見,就不要問我!這也浪費我的時間!之後就沒什麼聯絡。

—年紀大了以後就知道,不用為別人的事太認真—

在臨床上,如果是想要做鼻竇區的植牙,光是以環口片判斷是不足以給予正確的資訊的。尤其是想做非開窗式鼻竇增高術,最好有電腦斷層輔助!
在電腦斷層下可得知大約有7-8mm的牙脊高度,如果想植入10mm植體,扣除之後骨粉吸收,大概要提升到12mm,植體骨鑽大約要停在6-7mm,之後放慢轉速靠手感感覺鑽至鼻竇黏膜,小心的稍微游離鼻竇黏膜後,開始放入骨粉,之後再放入植體。
放入骨粉與植體後,可以在術後斷層掃描看出被撐出的空間。有時候環口片會誤導我們,一個看起來只需要簡單的鼻竇增高術有可能實際上需要用側開窗術比較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建議植牙手術使用電腦斷層於術前診斷,才能減少手術狀況,給予病人更穩定的結果。








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何為鼻竇增高術,有必要嗎?


這是一個跳過鼻竇增高手術直接植牙會發生的狀況,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植體掉入鼻竇,最後導致需要另外開刀移除掉入鼻竇的植體。





臨床上,在牙齒(上顎後牙)移除後,鼻竇會開始擴張,造成之後植牙會有骨量不足的狀況,如果忽略這個問題,就會發生植體掉入鼻竇或是直接掉入口腔之內,造成更大的問題。

治療上,該做什麼治療就做什麼治療,走捷徑反而會離目的地更遠。

在植牙手術之中,鼻竇增高手術是一個比較複雜與耗時且術後不適感較大的術式,醫師與病人往往會卻步!我們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病人夠了解流程與必須性,才不會造成更多之後的問題!

鼻竇增高手術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想要植牙又因為鼻竇增大造成骨量不足的區域,開一個小洞(A)(小一點的話直徑只需要5-6mm),經由這個小洞以特殊器械將鼻黏膜推開,之後在推開的空間與牙骨之間放入骨粉(C),再將小洞以再生膜覆蓋後縫合。這個手術大約需要30-60分鐘。如果牙骨有3mm以上,可以同時植入植體,若是低於3mm,就會建議等上4-6個月讓所置入的骨粉轉換,再進行植牙手術。

也可以參考我的影片



植牙成功的條件之一,在於能否有好的地基,當地基先天不足時,就需要我們來造山填海😄




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談迷你植體的昨是今非

最近接到病人諮詢植牙時,總有人問到迷你植體。
再一次驗證了工具在惡人使用就成了做壞事工具的這個道理。工具(迷你植體)是沒有錯的,錯的是醫師沒有將其使用在適應症上!迷你植體無論在美國或台灣都有通過衛署,也有其適合使用的狀況。

造成患者恐慌的原因在這兩則新聞
大抵上內容在於病人抱怨醫師沒使用電腦斷層分析骨質骨量,直接將迷你植體打穿鼻竇,在迷你植體掉落後發生口鼻相通(喝水會從鼻子跑出水),醫師又無法處理.........

楊醫師認為這裡的問題不完全是迷你植體的問題,問題是在於病人貪便宜選擇迷你植體植牙,與醫生沒有適當的診斷與使用適合的治療方式。口鼻相通在拔牙或是正常植牙都有發生的可能,即使是再小心都有發生的可能,不過還是有修補恢復的可能。
之後會有文章談論這類的事情。  

2.
另一則新聞網路上被移除

大抵上是說這些植入植體發炎化膿,醫師全部拿掉重植,原因是因為迷你植體表面處理不如正常植體且比較細無法抵抗咬合力量且容易發炎.....

楊醫師認為,在這案例之中,正常植體發炎反而比較明顯,比較值得擔心的是:有一些迷你植體有損傷到神經的可能,移除時有可能造成二度傷害!

早期美國規定,植體寬度低於3.5mm就算是迷你植體,後來又修改到3mm,因應下顎門牙有時空間僅有4-5mm,無法植入3.5mm的植體。迷你植體現在大多都是指2.5mm 的植體,臨床上多用於活動假牙主要是幫助固位與減少使用疼痛,或是作為暫時性的植體,不過,有些公司也有將2.5mm細植體做為永久性植牙的產品

如楊醫師以前在美國時有試用過的OCO implant,十幾年前使用的是3.0mm植體膺復下顎前牙,幾年前已推出2.2/2.5/2.9 永久植體

還有楊醫師以前就很佩服的日本怪才牙醫
小笠原久明自行開發的OGA植體
雖然是迷你植體,很多案例都已使用20年以上

楊醫師極少使用3mm植體,但對於有需要使用的case,也會依臨床判斷來使用,也希望大家能多聽多瞭解,不要只聽到迷你植體就敬而遠之。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腐骨空穴-cavitation-現代牙醫所忽略的病灶

續上一篇(牙醫否認的真相:致命的毒牙感染-以牙醫師觀點討論內容)作者有提及腐骨空穴,特別獨立來討論,身為一位常做手術的牙醫師,楊醫師臨床上對此特別有感。

最先發現並提出腐骨空穴理論的是有現代牙醫學之父G.V.Black在1915年提出,他發現齒槽骨有時會存在血液循環不良的骨空腔,而且會產生不明的鈍痛,有時這種鈍痛無法定位,直到1930年骨科才開始討論這個議題,因為臨床上很難用X光判定,而且腐骨空穴上方的軟組織通常也不會有什麼異狀,所以一般牙醫學院很少提及這個議題,一般非自然牙醫學派的牙醫師也不太知道這類病灶的處理。

楊醫師會注意到這個問題,大約是2007年開始,當時老楊醫師(楊醫師父親)常常拔完牙後等2-3個月甚至更久後轉植牙手術給楊醫師,這時一些拔牙後預後不良的case常常在植牙時造成困擾,健保對拔牙給付不高,一般診所拔牙後常常馬上讓病人咬紗布走人,不會對拔牙傷口多加處理(刮除肉芽組織,發炎腐骨,沖洗傷口),視傷口狀況建議術後護理方式(冰敷與否),拔牙傷口癒合不良的比例就會偏高,這時當拔牙窩洞上的軟組織覆蓋後,腐骨空穴在其下形成的可能性就大增(尤其是拔智齒後)。

病人缺牙超過半年,決定以植牙方式膺復缺牙區



手術時發現拔牙後齒槽骨無癒合

病人評估植牙前發現有病灶

病灶

植牙時針對腐骨空穴腐骨刮除後,四個月後骨生成


病灶處骨生成

腐骨空穴的確存在,當拔牙後傷口癒合不良時發生率會提高,可能會造成不明鈍痛或是將一些毒素緩慢的釋放進入循環系統,拔牙時醫師要注意,拔牙後患者要遵循醫囑照護傷口,因爲這是一個臨床很難鑑別診斷的病灶,通常只有在影響植牙或造成智齒拔牙後與第二大臼齒局部性牙周病處理時才會去發現與主動治療,對於這種病症,預防遠比治療更重要。  


最後,分享一段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