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則報導
網站頁籤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齒裂症候群【牙齒斷裂】
齒裂症候群【牙齒斷裂】
同一天,同一顆牙齒,同樣都是牙齒斷裂,卻是不同的結果
差別在哪裡?
一般人以為根管治療後(沒牙髓神經)的牙齒沒做假牙會牙齒斷裂(圖1),卻沒想到好好的牙齒也會斷裂。造成沒抽過神經的牙齒斷裂的原因很多,磨牙與過大的蛀牙填補物是主要原因,齒裂症候群有一些臨床上的症狀,不過通常很容易被病人與牙醫師忽略。
答案:對自己牙齒問題的重視程度,感覺到不舒服不一樣且一段時間(1-2個星期)都沒有緩解,就該去看牙醫了。
牙齒斷裂會有什麼症狀呢?我們這裡主要是討論不完全牙齒斷裂,完全斷裂自己就能感覺到,在這裏就不再多加敘述。
1.咬特地食物在特定方向特地牙齒會有特別的感覺
牙齒斷裂初期牙齒會在咬一些硬的,韌的食物偶爾會有一種說不出的不適感,這時牙醫師很難發現裂痕,有時時機剛好,裂痕稍微擴大,使用染色劑搭配顯微鏡或是其他放大影像設備能夠發現裂痕,這時很可能只需要將牙齒以牙套保護即可,如果裂痕靠近牙髓神經,病人就有機會呈現急性牙髓炎或根尖牙周炎的症狀(大部分都是這個時候求診)(圖二),如果使用止痛藥或忍耐過這時期,牙齒進入慢性發炎期(幾乎無症狀),一段時間過後,就有可能發生完全斷裂,有很大的機會牙齒無法保留。
2.通常在牙齒邊緣會有若有若無的裂痕。
這些裂痕通常會伴隨有過大的填補物或是磨牙的痕跡,從填補物或磨牙痕跡沿著牙齒邊緣找,搭配顯微鏡有時會有較好的效果。
有一天上午門診,病人在例行洗牙檢查後,提及這幾天牙齒咬東西有時候會有一種酸麻感,以顯微鏡觀察後,判斷有可能是齒裂,但尚未侵犯神經,可以觀察幾天如果沒有好轉,建議牙套保護,病人當下決定以牙套保護,不想冒牙裂風險,將牙齒修磨1.5mm後還是能看到裂痕(圖三 圖四)。
同一天下午時,來了一位因疼痛無法咬合需緊急處理的病人,一看之下,牙齒完全斷裂(圖五,圖六),只能建議拔牙,詢問病人該顆牙齒是否有一些症狀,病人表示是有一段時間感覺怪怪的,然後昨天咬到硬的就開始劇烈疼痛。
臨床上牙裂的判斷不容易,並不是所有牙齒上的裂痕都會造成齒裂,也不是所有的牙裂都有明顯症狀,能否診斷,有一小部分要靠運氣,剩下的是靠病人的警覺與醫師的經驗。如果感覺牙齒在咀嚼時有一些異常感覺而且長達一個禮拜以上,不要嫌麻煩,可以到牙醫診所確認或留下紀錄。也建議根管治療後的牙齒以牙套保護,有磨牙問題可以配戴咬合板保護,減少牙裂問題,因為大部分牙裂後牙齒都無法保留,被拔除後就需要植牙或做牙橋,醫療的核心原則是預防,能簡單處理就不要複雜處理。
附上病人因牙裂導至需拔牙加上植牙的影片
牙齒斷裂,現拔現種
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談自體骨塊移植
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橡皮帳,沒使用就不是好牙醫?
橡皮帳(rubber dam)是1864年由美國醫師發明使用,再經過幾位醫師的改良,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白內障手術後多久能看牙齒,有什麼該注意的呢?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簡易微創鼻竇增高術
現在是一個充滿微創的時代,很多手術方式都要冠上一個微創!事實上,只要是有一定基礎,常做牙科手術的牙醫師都會盡量將手術‘微創化’,因為微創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快,而手術的原則之一就是縮短手術時間,在不犧牲手術品質下微創能減少術後不適與感染,當然,牙醫師能多處理幾個病人,何樂而不為?
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誰說沒有蛀牙就不會牙髓壞死?
可以看到紅圈處的根尖病灶
上橡皮帳好好的治療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看牙齒申請保險
二十多年前剛畢業的時候,很少聽到有病人看牙申請保險給付,這幾年來越來越常遇到,想要申請保險需要符合保險公司的規則,眉眉角角的很多,以下跟大家分享一些有用的建議。
2022年1月23日 星期日
只不過是黏個假牙,應該沒什麼關係吧?
楊醫師,幾個禮拜前植牙假牙吃麥芽糖不小心黏下來了,又臨時約不到你的時間,所以請其他醫師幫我先黏起來,應該沒關係吧?
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使用口掃機代替傳統印模的優勢
診所開始使用口掃機已經超過四個月了,一開始的契機是因為有病人有易嘔體質(俗話淺喉嚨),假牙印模時非常痛苦,剛好以前在波士頓大學的同學,Dr.Jongyub Kim 在韓國有一系列關於數位牙科的演講,私訊了解後,決定開始將診所的假牙膺復逐漸改成以口掃機數位印模😃
Dr.Kim 推薦 medit I-700 真的是好用,還獲得2021年設計大獎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漉糊糜仔頂懸起厝【活動假牙缺點】
‘漉糊糜仔頂懸起厝’就是標準的活動假牙的缺點
這是我二十幾年前第一次跟診九州大學膺復學博士吳文元醫師(也是十幾年後推薦我到相同學校同一科室的醫師)時他跟病人講解全口活動假牙時說的話,因為病人自己找其它醫師依吳醫師的治療計畫全口重建失敗後,回來求助吳醫師時他一時口快說出的,當時覺得很好笑。當自己開始幫病人做全口活動假牙時,就開始能感覺這種不方便與痛苦。
漉糊糜仔,在台語中指的是爛泥巴,意味著在爛泥巴上沒有根基蓋房子,搖搖晃晃又無法受力。
因為是在‘漉糊糜仔’上,所以全口假牙必須要盡量覆蓋,以求穩定,所以會有術前小手術與個人牙托二次印模增加覆蓋面積,然而,‘漉糊糜仔’上的不穩定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如果沒有幾根支柱(植牙)穿過這層沼澤(牙齦)釘在底下堅固的岩盤(牙骨)上,受力後在‘漉糊糜仔’上晃動就會發生,這時如果能在咬合上盡量調整到不會晃動的穩定咬合,就能減少病人使用全口活動假牙的痛苦!
在美國波士頓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植牙訓練時,因為負責植牙膺復教學的Morgan’s醫師,是一個全口活動假牙狂熱者(有出教科書),也就順便學習。到了九州齒科大學博士研究時,指導教授也是全口活動假牙狂熱者,又被迫學習了…….。至於吳教授,則是一個全口假牙厭惡者,所以他發展出他獨特的konus文化。
在大部分的時候,全口活動假牙在完成之後,還會有一個clinical remount的步驟,在口外修整咬合,因爲在上下都會晃動的情況下,無法精確而有效率的調整咬合,在模型上可以看到病人只咬到一邊,但在口內會看到兩邊都有咬到,調整過後能大幅度的提升適應速度,臨床上很多全口活動假牙失敗的原因都是咬合問題,咬合ok很多問題迎刃而解!。如果是有植體的狀況下,就能省略這個步驟直接在口中調整(因為穩定度夠)。
右方有咬合
左邊無咬合
無論是醫師或是病人,盡量避免‘漉糊糜仔頂懸起厝’!!醫生應積極治療留牙與植牙避開這種狀況,而病人應積極提早接受治療,牙科治療需要牙醫師與患者一同配合,缺一不可。